2014年5月15日 星期四

一聽鍾情

學了幾年的樂器,最近開始覺得是該出去見識見識,但之前幾個月每天6點左右出門晚上8點以後回家,常常連打開音箱電源的力氣都沒有(還會吵到鄰居),累歸累,書房椅子和客廳沙發卻比起那該死的床還要好睡太多,前一兩周好友也不知道是開玩笑還是認真的問我要不要考慮off之後去掛個睡眠門診....。現下來到小科,難得一周算是空閒不少,可又卡了一份paper要報告,碰上溫度漸高的五月天,悶熱且略為無趣的生活成為另一個懶得碰琴、懶得做事甚至懶得聊天的藉口。看著電腦桌旁邊的唱片櫃,倒是想起了幾句話要說。

處在20出頭這個年齡層,說起聽音樂取向,流行樂想當然耳會是大宗,好聽的也的確不少,但近幾年已經沒有感受到有哪個人堪稱歌壇天王或天后了,可惜了盛極一時的華語歌壇...;西洋流行樂向來百家爭鳴,其中搖滾、藍調、靈魂甚至到嘻哈饒舌的分野越來越模糊,除了在主流市場上響噹噹的幾個名字之外,也還有不少璞玉被埋沒在唱片堆中等著人挖掘。一般認為較為艱澀的古典樂,因為廣告、電影等等流通度倒也不低,或許說不出曲名,但是旋律卻琅琅上口,不因多數作品缺乏人聲而難以使人留下印象。

爵士樂聽眾跟重搖滾或金屬樂一樣,較侷限在有接觸樂器的族群中,或許這個曲風的名字無形中帶給人們一種壓力,是一種比較難、比較深,需要專心聽才聽得懂的音樂(那為什麼理論一堆的古典樂沒有這種包袱呢?猜想大概是因為每個人從小音樂課或多或少都經歷過古典樂的洗禮)。固然爵士樂背後的確藏了不少博大精深的know how,如啟彬與凱雅的爵士棧就常常介紹許多爵士樂理,但是流行樂也有樂理啊,在C大調彈個升D照樣可以算是outside,理論這種東西不會因樂風而有所改變。

所以讓我想到的一種可能,就是因為爵士樂曲的中間往往包含了一段即興,即興時是沒有明確主旋律可言的,各個樂器或聲部在這種時候都可以湊上一咖,不論是和諧的進行或是劍拔弩張的衝撞都可能在即興時出現,結果就導致:聽眾聽不懂唱片裡的人或是台上的人在幹嘛。若不是在聽爵士樂的一開始,常常被柔和的鋼琴聲吸引,每首歌的即興段落我大概也會跳過去吧。(難怪有幾張Herbie Hancock玩合成器的唱片到現在還沒聽完過)


曾經被問過幾個問題,例如為什麼會喜歡聽爵士樂?如果要買唱片要從哪裡下手?我的答案大概都是底下放的這張Bill Evans Trio - Waltz For Debby。第一首My Foolish Heart鋼琴一個音下去,配上後面鼓刷的鋪墊,不用什麼高級音響也有如臨現場之感;Bill Evans低頭彈奏鋼琴的樣子很清晰,Scott Lafaro緩緩撥弦和Paul Motian輕柔打鼓的畫面也都在眼前。有多少情意想述說想發洩,4分54秒不再是口中形容如一瞬的時間,而是片能承載一切的汪洋。




(同為現場錄音的專輯《Sunday at Village Vanguard》也相當值得一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