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24日 星期三

賣東西

本來想把標題打個昇華以顯現自己開始重視音樂甚於聆聽器材,但是最近又有點找不著新的音樂來聽,加上這麼文青的標題實在不是個買賣文的樣子,所以就作罷啦。

由於主要使用的電腦換成了15吋Macbook Pro Retina,耳機系統長時間閒置,想想一堆東西雖不致於頂級但也還算不錯,這麼放著長灰塵也是可惜,倒不如就賣掉造福後進了。另一方面敝人耳朵說不上很靈光,但極度怕熱,就算冬天戴HD650還是撐不過半小時(所以那耳罩蠻乾淨的),等以後安定下來了或許會再回頭尋找一套理想的喇叭系統。


清單如下:

Sennheiser HD650:2010年接手,當初是億而頌的水貨。品項良好(因為少戴...),愛爾蘭製,原廠線、轉接頭、原本盒書皆在。(圖中wooaudio耳機架沒有要賣)


CORDA Prehead1 MkII SE:德製耳機擴大機,2006年音悅公司貨,可與HD650合售。四組RCA輸入一組前級輸出,耳機孔分高低阻並有EQ和Crossfeed可調整,前級輸出可開關。
(背面Telos端子保護蓋另售)
自吹自擂一下,這台耳擴就我所知是Corda最後一台在德國製造的旗艦機種了,轉手次數很多,網路上搜尋一下其實找得到這台經歷過的主人。與HD650的搭配非常優秀,曾經在Andaudio也看過有人用來驅動HD800,同樣未見乏力。


RME HDSP 9632錄音卡:年份不詳,原廠盒書和轉接線還在,另附上小李線材製造的RCA輸出和同軸數位輸出各一。

Oyaide TUNAMI GPX-R電源線:水貨,忘記多久以前買的了,原盒書均在
Wattgate 藍星381鍍金壁插:水貨,忘記多久以前買的了,原盒書均在
(此兩者還沒從牆壁上拆下來所以無原物照片)
Oyaide INS BS-Plus墊材:myav上購入水貨,保存良好,原盒也在
前面提到的telos端子保護蓋盒子也還在,共12顆


實在太久沒碰二手市場,對行情沒有很清楚因此暫無標價,欲購請寄信至:
cdefgh77@gmail.com


2014年7月19日 星期六

睽違手滑

上次買唱片大概是兩個多月前的事情了,買的還是一張其實已經有過的Dark Side Of the Moon,因為太喜歡這張唱片所以看到這個我自認為封面三稜鏡比較正確的40周年塑膠盒版本,還是忍不住又買了...要價破700的SACD拿來擺著也爽。
(而且這40周年版本還是30周年版本貼張貼紙湊數的...因為2013年Pink Floyd 唱片經Remaster再重新發行時EMI已改為跟The Beatles重發時相同的紙盒版,而唱片買久了之後其實比較喜歡塑膠盒。)


出國一趟十幾天回來,刪一些爛照片的時候倒是突然想到回程在伊斯坦堡等轉機時又買了兩張唱片。一張是教父的原聲帶,我一向喜歡教父的主題曲,對照電影本身的氛圍,曲子的悲愴感似乎也不那麼難以名狀,羅馬街頭餐廳的露天座能看到的街頭藝人10個有11個都在彈這首,聽了四天,轉機轉到煩了順手拿一張也是挺合理...;另一張則是Paco De Lucia的精選輯,播著熟悉的炫技曲Entre Dos Aguas突然也不知道還有什麼可以寫,不如還是貼歌罷。


2014年6月25日 星期三

樂器之王

鋼琴之所以被稱為樂器之王應該有說不完的理由。一台完整的88鍵鋼琴有極廣的音域,由於擊弦樂器的特性,聲音的強弱顆粒變化很大,可以彈得像蕭邦夜曲那樣如泣如訴,也有如貝多芬奏鳴曲"暴風雨"一般的大開大闔;體積這當然不用說了,不管什麼編制的樂團,鋼琴絕對是體積最大的一個,也常常會成為作曲家譜曲的主角。此外彈奏鋼琴也可以優雅的坐著彈,不用像提琴一般拉得全身歪來扭去,或是管樂器那樣吹得面紅耳赤...以上理由或正經或有惡搞,但都不是我認為鋼琴足以稱王的最大理由。

我覺得鋼琴之所以能稱王,應該是在各種樂風上的適應性極佳,古典樂這不用說了,剛剛已經舉了幾個例子,爵士樂中鋼琴也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光是把一票鋼琴家的名字列出來這篇大概會變成兩倍長。搖滾樂從輕鬆如Beatles,被我奉為神主牌的Led Zeppelin和Pink Floyd,到重如Guns n Roses,這些樂團的名曲常常都有鋼琴作為整首歌的鋪墊或是畫龍點睛的轉折,甚至在後期發展出各種不同的金屬樂流派,當中也還是會用到鋼琴清脆而飽滿的聲響。駕馭起南美區域那些節奏感極強的樂風鋼琴也未見乏力,樂手十指的靈活度及思考的廣度才是決定了鋼琴適合用在哪邊的原因。

鋼琴帶有強烈節奏感的代表之一應該就是這首,出自電影海上鋼琴師。片中鬥琴的橋段非常好看,Tim Roth後來在Pulp Fiction和更之後的無敵浩克都少了當時那股跩跩的味道。


從小時候開始就看到所謂的綠鋼琴或是水晶鋼琴唱片,這首大概也會被台灣唱片行歸到同樣的類別,若以西方人的分法,應該被稱為New Age較合適。出自電影逆轉人生,這首曲子搭配的是午夜時分開車的情景,難以言語形容出什麼特別的氛圍不過看起來挺舒服的。

2014年6月15日 星期日

A million miles away

藍調是每個吉他手或多或少一定會碰到的樂風(如果不是只想學一兩首告白或把妹的話),而藍調吉他手的名家太多,年屆90還能上台表演的BB King、曾被稱為神的Eric Clapton、早逝的搖滾樂祖師爺Jimi Hendrix、歌聲和tone都狂野令人難以不注意的Stevie Ray Vaughan,有斯文學院派的Eric Johnson,也有如泣如訴灑狗血一般的Gary Moore。



人在喜好的選擇上很難不受到外界所影響,在音樂上一開始時受到老師唱片櫃的薰陶,對於英國出產的音樂一直都較有興趣。而在英國以及其上方的愛爾蘭,有許多大師級或是活化石的人物都曾經讚嘆過Rory Gallagher,一名愛爾蘭的藍調吉他手。約莫兩年前買了精選集The Big Guns,聽沒幾次就丟到一邊去,直到最近隨機挑唱片來播放的時候發現這首A million miles away還真好聽,keyboard聲音點綴之下整首歌不會硬到受不了,但還是有一股強烈的滄桑感,25歲寫出這種歌不知道是看過多少人生跑馬燈了啊...

2014年6月3日 星期二

不是非唱不可



半念半唱的也好聽啊,最有名的Rod Stewart的版本我反而不喜歡,稍微太油膩了點。半念半唱同樣很好聽的有Mark Knopfler, Leonard Cohen以及陳昇。(共通點就是都是老男人)
不過要說唱的話,Olivia翻唱的倒是挺好聽,一直紅不起來也不知道為什麼:


(原本還以為這首歌夠有名,Van Morrison唱的一定很好找,結果我覺得最好聽的這板還是只有youtube上有)

2014年5月15日 星期四

一聽鍾情

學了幾年的樂器,最近開始覺得是該出去見識見識,但之前幾個月每天6點左右出門晚上8點以後回家,常常連打開音箱電源的力氣都沒有(還會吵到鄰居),累歸累,書房椅子和客廳沙發卻比起那該死的床還要好睡太多,前一兩周好友也不知道是開玩笑還是認真的問我要不要考慮off之後去掛個睡眠門診....。現下來到小科,難得一周算是空閒不少,可又卡了一份paper要報告,碰上溫度漸高的五月天,悶熱且略為無趣的生活成為另一個懶得碰琴、懶得做事甚至懶得聊天的藉口。看著電腦桌旁邊的唱片櫃,倒是想起了幾句話要說。

處在20出頭這個年齡層,說起聽音樂取向,流行樂想當然耳會是大宗,好聽的也的確不少,但近幾年已經沒有感受到有哪個人堪稱歌壇天王或天后了,可惜了盛極一時的華語歌壇...;西洋流行樂向來百家爭鳴,其中搖滾、藍調、靈魂甚至到嘻哈饒舌的分野越來越模糊,除了在主流市場上響噹噹的幾個名字之外,也還有不少璞玉被埋沒在唱片堆中等著人挖掘。一般認為較為艱澀的古典樂,因為廣告、電影等等流通度倒也不低,或許說不出曲名,但是旋律卻琅琅上口,不因多數作品缺乏人聲而難以使人留下印象。

爵士樂聽眾跟重搖滾或金屬樂一樣,較侷限在有接觸樂器的族群中,或許這個曲風的名字無形中帶給人們一種壓力,是一種比較難、比較深,需要專心聽才聽得懂的音樂(那為什麼理論一堆的古典樂沒有這種包袱呢?猜想大概是因為每個人從小音樂課或多或少都經歷過古典樂的洗禮)。固然爵士樂背後的確藏了不少博大精深的know how,如啟彬與凱雅的爵士棧就常常介紹許多爵士樂理,但是流行樂也有樂理啊,在C大調彈個升D照樣可以算是outside,理論這種東西不會因樂風而有所改變。

所以讓我想到的一種可能,就是因為爵士樂曲的中間往往包含了一段即興,即興時是沒有明確主旋律可言的,各個樂器或聲部在這種時候都可以湊上一咖,不論是和諧的進行或是劍拔弩張的衝撞都可能在即興時出現,結果就導致:聽眾聽不懂唱片裡的人或是台上的人在幹嘛。若不是在聽爵士樂的一開始,常常被柔和的鋼琴聲吸引,每首歌的即興段落我大概也會跳過去吧。(難怪有幾張Herbie Hancock玩合成器的唱片到現在還沒聽完過)


曾經被問過幾個問題,例如為什麼會喜歡聽爵士樂?如果要買唱片要從哪裡下手?我的答案大概都是底下放的這張Bill Evans Trio - Waltz For Debby。第一首My Foolish Heart鋼琴一個音下去,配上後面鼓刷的鋪墊,不用什麼高級音響也有如臨現場之感;Bill Evans低頭彈奏鋼琴的樣子很清晰,Scott Lafaro緩緩撥弦和Paul Motian輕柔打鼓的畫面也都在眼前。有多少情意想述說想發洩,4分54秒不再是口中形容如一瞬的時間,而是片能承載一切的汪洋。




(同為現場錄音的專輯《Sunday at Village Vanguard》也相當值得一聽)

2014年5月4日 星期日

無題2

初次對Amy Winehouse這名字有印象應該是在還會轉去channel V和MTV的年紀,對這個名字搭配的是什麼樣的歌曲,MV該是什麼樣的色調,歌手會長得什麼樣子都沒有任何記憶。第二次再看到這名字時,同樣來自英國,也同樣唱靈魂樂的Adele正是如日中天的時候,幾首知名曲目在Facebook的動態時報上以近乎洗板的方式出現;而這時候看到Amy Winehouse的原因卻是酒精中毒死亡,成為27 club的新成員之一。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買書和買唱片這件事也變得跟決定要不要與人相處一樣,讓第一眼的印象佔了近乎絕對的主導權;看到Amy Winehouse唱片封面上的樣子,直覺這會是個個性較為難搞,而且在某些方面有異常執著的人。而聽過一些作品,我想這份執著大概除了狗仔和大眾們都想探究的私生活之外,剩下的都全數灌注到音樂之中了。過世後的這張唱片名為Lioness: Hidden Treasure,而不論什麼類型的音樂總是情歌最為動人,底下兩首收錄於專輯內,故事大相逕庭的情歌,構成了我在照片和維基百科之外,對Amy Winehouse所有的認識。






2014年2月16日 星期日

脫胎換骨


換回原本的單線圈bridge拾音器,再裝上鈦合金下弦枕及Jeff的巧手setup,這把琴的改變令人驚訝,原本預期會碰到的高音很亮的問題沒有出現,整體聲音的presence倒是又提高了一個檔次,接下來的工作就是讓肌肉與琴多多認識彼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