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2日 星期四

電吉他解剖學─琴頸(1)

電吉他大部分為琴頸與琴身榫接所製成,這篇文章主要著墨於琴頸的琴頭部分。關於電吉他的構造與其詳細解釋的文章在網路上其實已有豐富的資源可供參考,不過內容通常比較細碎一點,所以這系列內容幾乎都是四處瀏覽資料再整理出來的。中文內容可參考當代樂手、豆芽菜舖、PTT的吉他和效果器板(guitar, Pedal),簡中的吉他論壇個人就沒什麼涉獵;英文內容最值得參考的是The Gear Page,對特定型號的琴有偏好的也可去專門的論壇例如MyLesPaul Forum等等。本文將以Gibson與Fender的琴作為代表,畢竟市面上各種其他品牌的琴設計靈感大多也來自這兩家已有的款式。

以Les Paul為例的圖片,其中琴頸應該是一路延伸到琴身上了,只是那樣畫很醜

琴頭(headstock)

琴頭是各廠最喜歡拿來變花樣的地方之一,以範圖的Fender為例就有分成所謂的大頭Fender與小頭Fender,一些高級琴更會以徽飾強調其"地位"。不過萬變不離其宗,琴頭仍然須具有最基本的調音弦鈕,功能當然就是讓使用者調音以及換弦時綁弦的支撐點。不同的琴頭形狀設計造就出了不同的弦鈕排列方式,以Fender為例,因其高音弦的綁弦位置太遠,因此會加上了string tree以提供足夠的下壓力避免高音衰聲,但string tree也容易造成走音問題;在Eric Johnson Model上木頭取材就與一般琴款不同,琴頭後仰幅度變大而不需string tree;有些其他廠牌的Fender類吉他如Suhr, Carruther不必利用此種設計就能得到足夠的下壓力,而原理為何則還是個謎。


與Fender大相逕庭,Gibson在各型琴頭上大多採取對稱式的設計,所以不會有高音衰聲的問題;相對古樸的外型,琴頭與琴頸間還有折角,讓Gibson的琴通常看起來比較有高檔樂器的味道。然而Gibson的琴頭卻有兩種極為嚴重的缺點:第一個是由於三四弦穿過上弦枕後要綁上弦鈕時需要大角度轉彎,所以弦鈕的拉力有部分成為側向力,也就是對聲音的好壞或穩定不但沒有幫助還扯了後腿;另一個缺點比較要命,由於大部分電吉他及民謠吉他的琴頸彎曲程度都須透過裝在木頭裡的Truss Rod調整,為了安裝Truss Rod,會使琴頭彎折的部分剩下非常少的木頭做支撐,Gibson琴就因為這樣發生過不少的斷頭慘案。



上弦枕(nut)

上弦枕恰好位於琴頭和指板的交界處,會拉到前面來講純粹是因為琴頸的篇幅太多...(原本打算一篇講完一把琴的全部,結果廢話越來越多看來只能拉長到三篇了),大部分琴的上弦枕都長得跟上面這張圖一樣,材料有可能是塑膠或是獸骨,由於獸骨質輕堅硬的特性,讓琴弦震動時較不會有多餘的能量耗損,因此理論上nut使用獸骨可以得到較好的延音。上弦枕通常比較不會是改裝琴時第一個去動的部分,如果要更換的話要注意須磨出與使用的弦徑相對應的凹槽,若是突然把平常用的弦換成非常粗的弦徑也可能需要重磨弦枕。


上圖的弦枕稱為Roller Nut,每一條弦通過的溝槽兩側都有滾珠軸承,好處是會讓弦在弦枕上滑動時更加的平順,以減少走音的可能。在琴上有安裝的人當中最出名的是Jeff Beck,以大量運用搖桿的演奏手法及細膩的聲音表情著稱。


這張則是使用Floyd Rose搖座,台灣多直接稱作大搖座的吉他使用的上弦枕,這類琴很麻煩的地方是換弦時需要用六角板手把上面的鎖打開才能換弦;而大搖座琴換弦的麻煩之處遠不止於此(看過一次實在是太麻煩了,所以我連碰都沒碰過這種琴),因此個人認為除非演奏上有非用大搖不可的需求,不然這種琴還是別買的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