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30日 星期一

如何挑選一把電吉他─從頭開始

在熱門樂器的學習中,電吉他一直都是很多人的選擇,原因不外乎看起來很帥,可以彈奏迷死人的SOLO之類的。談論學電吉他的動機並不是本文的重點,會想寫這系列文章主要是希望少看到一些入門的朋友被無良商家給敲竹槓而不自知,也順便記錄下一些自己幾年瀏覽下來覺得還算有用的知識或常識。
一把電吉他組成的內容太多,可以改裝的東西也太多,而我碰過的琴還很少,所以如果要編撰成系列文,大概會花上好幾年才能勉強成形;這篇的主要就是給想要買人生第一把琴的人做參考,當中會有些名詞使用以英文為主(畢竟電吉他是老外的樂器),一些比較複雜的內容會另外再開一篇名詞解釋做說明。另外如果想學電吉他又有朋友剛好可以借你的話就用借的吧,一開始可以省下不少麻煩。

預算
價位絕對是買琴時考慮的第一順位,電吉他從最入門的雜牌陸製琴一把3000有找,到全球獨一無二的琴售價幾百萬都有。預算的多寡應該根據自身的經濟能力決定,但是建議不管再怎麼低,仍然不要購買單價在一萬以下的琴;電吉他不如民謠或古典吉他僅靠琴身共鳴發聲,琴身內安裝的電路系統影響聲音非常大,而幾千左右的低價琴往往都用非常廉價的元件,不是衰聲就是故障,花在修琴上的時間可能會比彈琴的時間還多;選擇較大的廠牌如Ibanez, Yamaha, Squier(Fender副廠), Epiphone等等較不會碰到這樣的狀況。

外型
用外型這種比較膚淺的說法實在是不得已,以人體工學來稱呼可能比較適合。電吉他近70年的發展造就了不少經典的外型如Gibson的 Les Paul, SG, Fender的Telecaster和Stratocaster等等。一開始在挑琴時新手往往會挑跟自己的偶像同款式的琴,這是件好事(才有練琴的動力啊~);不過某些琴的缺點實在相當明顯,例如Les Paul琴背沒有contour,又加上頗厚的桃花心木琴身導致琴身重量多在4kg以上,放在大腿上彈久了其實也是會不舒服的;SG系列使用較薄的琴身改進了這樣的問題,但卻可能發生頭重腳輕的狀況,揹著彈時吉他的重心比較偏向琴頸,邊彈還要邊橋角度...。所以挑琴的時候請記得一定要拿來試一下,至少坐著彈不會不適才合格。
(這就是為什麼用借的比較方便的原因,如Les Paul稍重的缺點不連續彈個一小時以上其實感覺不太出來,但是哪會有樂器行肯讓客人占用一把琴和位子那麼久呢?)
由左至右:SG, Stratocaster, Les Paul, Telecaster, Les Paul
琴頸與指板
大概會是最難挑的一項,由於彈奏習慣上的差異,每個人喜歡的琴頸厚度和指板寬度都不同,而這需要一段夠長的時間才能夠感受出來;初學者的左手通常無法良好擴張,所以一開始對於琴頸的偏好和後來熟悉以後的感覺會很不同。這邊的選擇一樣以舒服為主,可以試試看在一般的彈奏姿勢下小指是否能輕鬆壓在第六弦(最低音弦)上。

音箱
跟木吉他相比,電吉他的音箱是優勢也是劣勢。夜深人靜之時不接音箱直接彈奏電吉他不太會吵到人,彈木吉他可能就會讓家人從棉被裡跳起來;而使用音箱彈奏時,若想要有比較完整而飽滿的聲音往往會連鄰居都被你吵到。音箱挑選的眉角絕對不比吉他本身來的少,而音箱對整體聲音的影響更是相當的大;入門的選擇可以各大廠牌的電晶體音箱為主,其中Yamaha, Fender, VOX, Roland的入門音箱有許多也帶有效果器或是前級模擬的功能,新手在熟悉常用效果之餘還可少花一筆學費。
(單顆或綜合效果器單價既高又容易踩到地雷,完全不建議剛學吉他的人購買,因此本篇不談論相關內容。)

2013年12月27日 星期五

Rest In Peace

高一的國文老師李錦燕於前幾日過世了,算起來上次看見李老師雖然已經至少是六~七年前的事情,那一年的每堂課幾乎都在打鬧中度過,一群剛升上高中,覺得穿了卡其制服就天下無敵的小屁孩們,幾乎不在課本上專注過一刻鐘。雖然對國文並無特別的喜好,不過或許拜家母之賜,在這科我不用花心力也可以得到還過得去的成績,當然也能分出老師的好壞。高中三年裡只被兩位國文老師教過,而李錦燕老師絕對是較好的那位,心裡不免有些傷感+惋惜,建中願意用心教導學生的老師已經不多,現在又少了一個...。

說起這個又不免想起十二年國教已開始實行,學生素質如何還是未知數,到底免試入學的名額佔了多少,建中招考入學的比例可以撐多久也都不知道;但可以想見,不久的將來這所百年老校的招牌可能要被這個國家的制度給砸了。並不是不願意看到私校崛起,也不是要為傳統的菁英教育制度歌功頌德;但是本來就不是每個人生下來都適合每天坐在書桌前咬文嚼字,當初職校制度的修改就已經是個錯誤,而如今又把國教年限延長,等到大學入學再做篩選,幾年後再來到殘酷的職場成為另一群草莓、豆腐或是其他更軟更易碎的東西。一個國家的競爭力並不是靠這種方式來提升,這種方式也絕對不可能有所助益。

謹以這篇文章向我求學生涯中碰過最好的國文老師致意,也但願我永遠不需要對我的高中母校和這個國家說出Rest In Peace。

2013年11月17日 星期日

Herbie Hancock Jazz Concert

一場很好的演奏會往往不需要太多冗詞贅字來讚揚,一場糟透了的音樂會則連講個爛都嫌太多;不上不下的呢?倒是有不少東西可以拿來討論一番。

開始花心思聽爵士樂的樂齡不超過一年,有好多東西是還不懂的。咆勃、酷派或是其他各種千奇百怪的sub genre我還不能精確的分出來,不過一直聽下來的感覺是:爵士樂喜歡在不和諧中尋找可能,而這種在歌曲中尋找可能的過程越往近代就顯得越長與越頻繁,這樣的做法會讓一首歌的型態在演奏中逐漸瓦解。對於職業樂手或是耳朵很利的樂迷而言,這種一邊打破一邊創新的方式是很新鮮,很悅耳的,對於比較一般的聽眾就非如此。所以就會讓台上的人玩的很爽,台下聽得懂的可能也很開心,但是聽不懂的就開始覺得自己在浪費時間與金錢,也因為這樣,這場音樂會讓我看到了不少好玩的事情。

1.  我隔壁的一位應該是上班族的男士每次都抬頭不到2分鐘就選擇拿出iPhone玩Candy Crush,全部人還在喊安可時他就快速消失了。

2.  坐在我另一側的老先生不知道是聽到不耐煩還是內急所以暫時離席,卻剛好挑在樂團把表演曲目混在一起彈的時候。而這場音樂會對於聽眾的規矩比較嚴格,非到段落時不得入場,最後這位老先生在安可時回來被他老婆狠狠刮了一頓。

3.  中途離席的人難以計數,而且座位也沒坐滿。(這可是Herbie Hancock耶)

4.  第一首歌時Vinnie一敲鈸就把所有樂器的聲音都蓋掉,後來是有改善不少,但是Bass不使用Octave時聲音細不可聞,吉他也太容易被Keyboard吃掉聲音;Fazioli鋼琴的高音在跟樂團合音時聽起來比路邊樂器行擺的數位鋼琴還糟糕,國家音樂廳真該好好保養一下鋼琴了。而且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我挑到的座位剛好在三樓看台的下方,合成器的高音有點太尖;不過我還是能夠打瞌睡,而且我打瞌睡時在我前一排的人還在摀耳朵,如果能拍照下來看應該是很有趣的畫面。

忘記是多久之前,衝著Herbie Hancock這個名字買了一套用硬紙盒裝的4CD精選,雖然真的聽熟的歌曲沒有很多,這次的演出也是有點衝著名字而去,不過整體來說也算不上失望,除了Herbie本身還有名氣響亮的鼓手Vinnie Colaiuta,沒啥聽過的Bass和吉他手在獨奏時也有相當精彩的演出,不難想像歐美的職業樂手圈競爭有多麼激烈,吉他手玩合成器的音效還比Keyboard多哩。通篇看起來像是挑了一堆毛病,但是音樂會的高潮常常都在結束時,表定的最後一首Cantaloupe Island和安可曲第一首Rock It讓全場high到不行,也讓我沒聽到第二首安可就滿足的回家了。


2013年11月2日 星期六

待辦事項1



Steely Dan在1980年出了《Gaucho》這張唱片之後就一直未有新的錄音室作品,直到2000年才又出了《Two Against Nature》,以及2003的《Everything Must Go》。雖然按照以往的經驗,這種沉寂好一段時間的樂團再次出山常常都是靠著以前輝煌年代時累積的名聲來撈錢,但是隨便抓了幾首來聽,就知道這種狀況並不會在他們身上重演。歌曲依舊精采,歌詞辛辣程度也不改,而錢包和唱片櫃在此時除了抗議也沒有其他選擇。

2013年10月21日 星期一

大師表演年

今年台灣找了好幾個爵士出身的大師來表演,除了前陣子我看過的Lee Ritenour,還有昨天才剛結束的Tommy Emmanuel & Martin Taylor (爵士大師是指後面這位Martin Taylor,木吉他演奏者應該會覺得這名字饒富趣味,彈電吉他的大概就會期待有個人叫做 Gibson Fender),以及11/14要來到國家音樂廳表演的Herbie Hancock。

表演實在太多,大師演奏的入場門檻相對之下也不低,在最多三取二的條件之下我決定捨棄Tommy Emmanuel & Martin Taylor這場演出,一方面因為Tommy實在來台灣太多次了,等到以後有空再去看或許也不遲;另一方面則是看到主辦單位對Martin Taylor介紹的文案:「四歲開始彈吉他,英國女皇曾授勛給他,被視為Joe Pass的繼承人。」我從Youtube上找了不少影片來看,最後只勉強找到一個還算的上像Joe Pass的彈奏(而且還是近似於Virtuoso #3的那種教科書式彈奏):




同一首再來聽聽Joe Pass的詮釋,一樣是現場演出,可以感覺得出來整體輕快很多,也有他招牌的即興walking bass:



其他Martin Taylor的作品就不貼上來了,畢竟Youtube嵌入影片蠻吃資源的。我還用了Martin Taylor + Joe Pass的關鍵字來看看到底是不是我耳朵出問題,結果只看到Allmusic.com提過這句話。Joe Pass的確是爵士一代巨匠,喜愛他的彈奏或是模仿者一定很多,不過文案直接這樣做實在也是太草率了,不如把每個登台表演的爵士吉他手都冠上"受Wes Montgomery影響"還更合理些。

話雖如此,Martin Taylor絕對是個非常傑出的爵士吉他手,或許還得謝謝Tommy Emmanuel,不然還真沒聽過這號人物,兩人表演的其中一首有同學貼在Facebook上,非常好聽,叫做True:(bootleg音質就無法挑剔啦)




另外在FB上也看到有人說這場表演是以爵士類型的曲目為主,不禁又讓我想起幾年前的Larry Carlton+松本孝弘的表演,同樣主打爵士曲目,但台下站了一堆B'z迷...一直到安可曲出現B'z的歌才開始有熱烈的鼓掌與歡呼聲。想想也是挺好玩的,大概粉絲們的心裡總是覺得能看到偶像在台上演出就值得啦,以這方面來說與小賈斯汀或是少女時代的歌迷並無二致。


2013年10月10日 星期四

節拍器


之前有個節拍+調音器送給買烏克麗麗的朋友了,最近想在練琴時搭配使用,於是又買了一台節拍器來用(結果還是買到附加調音功能的),但是練了幾次實在沒什麼勇氣開....。要把雙手和腳的動作完全分開,又要完美的對在同一點上還真不是普通的難,看來樂手大師們的協調性一點都不輸運動員啊。

2013年8月14日 星期三

V-picks

V-picks

Pick,是許多吉他手用來彈奏吉他的工具,一片小小的塑膠或壓克力片,用來代替自己的手指撥弦。還記得當初第一次買pick的時候,對於這麼一小片東西要賣到20~30還覺得挺貴的,30元感覺都可以買一片當墊板的壓克力自己來裁切了;結果現在我算是為了嘗鮮還有驗證網路上的評論,買了這兩片透明的pick,一片新台幣160元整。雖然買來第二天了,再加上之前跟露天拍賣賣家協調還有在論壇逛評論的時間,大概看這玩意快一個禮拜,這種價格對我來說仍然是頗為高貴,不過用了幾小時之後,大概能感覺的到為什麼他們敢開出這種價碼,還讓不少吉他手買帳,這其中包括了Carlos Santana。

由左至右:(括號內為pick厚度)
 Dunlop Ultex Jazz III (1.38mm)
V-Pick Small Pointed (2.75mm)
V-Pick Medium Rounded (2.75mm)
Ibanez Paul Gilbert Signature (1.0mm)

上面這張圖中,最左的Ultex jazz III和最右的PG pick是我之前最愛用的兩種,1.0mm我覺得刷和弦的聲音很剛好了,再往下的0.8甚至0.75等等就太薄,感覺pick在弦上滯留太久,不是我喜歡的手感;ultex jazz III是偶然在樂器行發現的,1.38mm和1.0雖然才差了0.38,但是拿在手上的感覺是天差地遠。相較於PG,這個Pick既窄也短上許多,材質相當的硬,我覺得彈奏出來的聲音很乾淨,但是稍亮了一點。

再來說說V-pick,底下打算試試之前幾乎沒用過的條列式說明。

1. 厚度:
我買的這兩款V-pick都是2.75mm的版本,這也是他們開始在市場上打出知名度的厚度。前文提到1.38和1.0的手感已經差了非常多,2.75相較於1.38幾乎是兩倍的厚度,拿在手上的感覺當然差了更多,剛開始拿起來其實不怎麼習慣,不過pick邊緣都有做斜角(bevel),所以不用擔心你是拿著一整塊塑膠去撞弦。稍稍花了點時間熟悉,對於picking的掌控力還是不若之前用之前那兩種pick來的有自信,不過厚度對於音色的影響是相當明顯的,可以感受到聲音整體的厚度往上提升了一些,對於最近在追求比較偏jazz音色的我來說,這樣的改變是正面的。

V-pick除了最初的2.75mm之外,還有提供1.5mm的lite版、0.8mm的ultra lite;還有其他型號有4.1mm, 5.85, 8.85甚至11.85mm的pick。我找到的台灣店家只有賣2.75mm的主流型號,和一個3mm的Freakishly Large Round (Santana專用的型號),個人是認為買1.5跟其他的差太少,4.1以上那種又太厚了,2.75就還挺OK的。

2. 材質與形狀:
V-pick標榜他們使用獨特的壓克力材質,手的溫度可以有效協助pick牢牢黏在你的手指上,不會像其他光滑面的pick一樣容易滑掉。至於我自己的使用感覺,是真的有比較穩固,但是就多了那麼一點點,不過我也不是為了找防滑pick而買的。官網有一篇很長的故事,對品牌很有愛或是想增加英文閱讀能力的人可以看看。

入手的兩款分別為Small Pointed(簡稱SP)和Medium Rounded(簡稱MR),SP的感覺就像是Ultex Jazz III加了Volume Boost或是Presence開更大一樣,中高頻的聲音整個往前推了一段,再加上聲音厚度的提升,最終的效果是聲音非常的飽滿,使用Sweet Honey Overdrive做Mid Gain時感覺自己變厲害了XD;MR的picking位置是圓的,出來的聲音就沒有那麼犀利,但是仍然保有足夠的清晰度。我認為SP和MR兩者的差別各用一個英文字表示的話大概就是aggressive和smooth。

從上面兩張圖應該可以看的出來這兩款Pick是三個頂點都完全相同的造型,也就是說pick的壽命是原先的三倍,再加上如此的厚度,突然也覺得160好像不算是太誇張的價格了。如果這樣的pick看官們還覺得不夠高貴的話,可以參考Blue Chip Picks,一片35USD起跳,我完全沒有買這種東西的勇氣。

3.缺點:
大概因為厚度的關係,壓克力的分模線在pick上相當明顯,尤其這條線是剛好在pick邊緣的正中間,所以其實是會影響到撥弦的,國外論壇的使用者說V-pick彈奏時會有一種chirp sound,我還搞不清楚到底是不是因為這條線所造成的,再多調整幾次彈奏方式還不行的話我會考慮用砂紙磨磨看,不過這種聲音其實沒有非常明顯,要很仔細聽才會感覺到。



V-pick算是高價位pick的其中一種選擇,在The Gear Page常看到的還有一家叫做Gravity Pick,以及上面提到的Blue Chip,另外我還找到一篇樂手老師的部落格文章有介紹其他品牌可以參考:
http://vetchris.blogspot.tw/2011/03/pick.html

以我短暫使用幾小時的心得,跟這些傳統的"正常價格"pick比起來我覺得是有不同的聲音,孰優孰劣還是要依自己的彈奏習慣以及想要的聲音決定。不過換Pick對音色的影響其實比換導線還大,個人認為值得一試。

2013年8月7日 星期三

Strymon Flint


Strymon是這一兩年來在國內外吉他論壇上最常被提到的空間系效果器品牌,該品牌的前身是Damage Control(據說跟Line6有關係),也是以高品質空間效果出名。這次的Flint是我買的第一個Strymon效果器,至於會不會是最後一個,還真是挺難說的。

Flint把tremolo和reverb做在同一顆效果器裡,個人感覺這跟Fender音箱上的reverb+vibrato非常相似(註一),五個旋鈕及兩個開關調整這兩個效果的參數;數位效果器的另一項優勢就是可以利用開關不同的組合去調整不同的細部內容,strymon這種較小機殼的效果器都可以按下兩個switch來調整secondary function,例如兩個效果的串接順序、分別的音量boost、還有tap tempo的subdivision (可以外接表情踏板或是tap tempo),空間系效果最不能少掉的trail當然也包含在內了(註二)。總而言之就是個功能很多但又不會到非常複雜的效果器。

Flint在tremolo和reverb上各有三種不同的模式,我想這顆效果器讓我覺得最驚豔的地方就是這兩種效果的三種模式都是好用的,調得出不錯聲音的,這樣一來讓這顆效果器的適用性非常的高。(例如圖上的Nova Repeater就有好幾種mode是我沒在用的,右下角的Deja Vibe我則是完全不用vibrato,我一直都不太喜歡那種聲音),299US是挺貴的,但以一次打包兩種高品質的效果而言,其實挺划得來的。加上效果器盤的空間有限,也只吃一個9V電源,兩顆變一顆其中的方便性不言可喻。


這個效果器盤上還有兩個空位,目前的打算是加入compressor和chorus,並把catalinbread DLS換成Dumble類的OD,到這樣大概就不會再多要求什麼了...除了一些我一直都很想亂試的東西可能需要再破財以外。另外我把導線全部換成了Evidence Audio SIS plug + Monorail cable,雖然是免焊接的導線,不過耐用度有台中亞邁的技安掛保證,相信是不用擔心才對;聲音上倒是沒有感覺到明顯差別,對我來說還是空間的節省影響較大。


註一:Fender其實把vibrato和tremolo搞錯很久了,而且從來沒有要改的意思,不過大家大概也都習慣了...。Tremolo指的是音量上的變化造成的晃動感,以中文來說應該要稱為顫音,也就是Fender音箱上的vibrato其實是控制tremolo;而Stratocaster上的tremolo bar則是搖桿,搖桿控制的是音的高低,這是屬於vibrato,中文翻譯應以抖音較為合適。

註二:trail就是一個當效果系bypass時,前一個音或是和弦的效果會持續存在到完全fade out的功能,bypass後彈出來的樂句則完全不受效果器影響,在TC electronic上被稱為Spillover,個人認為這應該是數位的delay或reverb必備的功能。不過我想在strymon上開啟了trail之後,就喪失了analog dry  through這個很多人都覺得很重要的特色了。
analog dry through就是在效果器bypass時,其訊號完全不經數位處理,而是純粹的類比線路,不少人認為這樣才有比較好的tone,而就我自己的經驗,聽不出來就沒差啦...


2013年6月13日 星期四

John Scofield: New Morning



John Scofield是一位蠻老資格的爵士吉他手,關於他的資料英文中文都有相當多可參考,在此不贅述。自從買了他在2011出的專輯《A Moment's Peace》之後就斷斷續續的會在Youtube上找他的影片,考完試的晚上找到這個2010在巴黎的演奏會,第一首歌就相當精彩,值得一聽。

(聽完第一首歌發現除了鋼琴之外,另外三位都會閉眼或是瞇眼彈奏,怪有趣的)

2013年5月2日 星期四

大聲則靈


剛開始接觸真空管音箱的時候,只知道搖滾樂或是一些藍調那種狂野的吉他聲響,都需要把音箱的音量轉大才能達成,飽滿或是甜美常常被用為好的電吉他破音的代名詞。但是就算是彈爵士樂用的clean sound,把音箱音量轉大仍然對tone有相當正面的效果,再加上吉他的音量和tone旋鈕轉得很小,悶悶的classic jazz tone就出現了,果然真空管音箱不管怎麼弄都是得大聲才行。

2013年4月30日 星期二

Stan Getz & Kenny Barron - First Song



很久以前買了John Coltrane的box set,到現在連一次都沒好好地聽完,Coltrane的音樂雖然特別,但不知道為什麼就是會覺得不耐久聽。若說起薩克斯風演奏爵士的話,這首Stan Getz跟Kenny Barron的曲子我倒是喜歡的多,悲傷得不像話的曲調,加上管樂的表情本來就比較豐富,如泣如訴般在耳邊低迴;一旁的鋼琴觸鍵柔軟,Sax主奏時不搶戲,輪到鋼琴獨奏又有冷卻下來的效果,感覺是非常好的搭配。

PS. 此曲曾被用做Gattaca的片中音樂之一 ,片子本身還不錯,小時候看的時候只記得聽裘德洛的英國腔,到最近一次在電視台上看到才注意到這首歌。

2013年3月7日 星期四

1972-1980


9年7張專輯,Steely Dan大概是我第三個我會想把全部錄音室專輯收齊的樂團(前兩個是The Beatles和Led Zeppelin)。另外還有兩張分別於2000和2003年推出,等這七張消化到一定程度之後再找來聽聽吧。

2013年1月18日 星期五

And I Love Her



這首歌出自The Beatles的A Hard Day's Night,這邊要分享的是Pat Metheny的版本,單純的Acoustic guitar翻作,收錄於What's It All About。這張專輯完全是以木吉他彈奏一些經典的流行曲目,爵士大師的技巧自然不在話下,但是在這裡完全聽不到誇張的炫技,只有雋永的樂音,聽一聽會不自覺的閉上眼睛。

And I Love Her是一首闡述愛情美好的歌曲,在空靈的木吉他聲和reverb搭配下,倒多了點愁緒,也不知道這是Pat Metheny的本意還是聽者有心罷了。The Beatles有非常多首的名曲被各樂風的佼佼者翻玩過,加上每次音樂雜誌訪問樂手的最愛專輯,披頭四也很少缺席,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想要多了解流行音樂或熱門音樂,從披頭四開始下手是絕對不會錯的選擇。

最後放上原版,聽起來更溫暖些。



2013年1月4日 星期五

Pink Floyd - Time



渾渾噩噩度過一學期,考最後一科前的早上聽到這首歌特別有感覺。因為這首歌,讓我愛上Dark Side Of the Moon;讓我想買一把Fender Stratocaster和Fuzz效果器。Pink Floyd真的有種令人難以抵擋的魔力,如果是喜歡聽迷幻或前衛搖滾樂的人,在擁抱Radiohead或是Dream Theater的同時,請記得英國曾經出現過這麼一個傳奇樂團。


Ticking away the moments
That make up a dull day
Fritter and waste the hours
In an off-hand way

Kicking around on a piece of ground
In your home town
Waiting for someone or something
To show you the way

Tired of lying in the sunshine
Staying home to watch the rain
You are young and life is long
And there is time to kill today

And then the one day you find
Ten years have got behind you
No one told you when to run
You missed the starting gun


And you run and you run
To catch up with the sun
But it's sinking

Racing around
To come up behind you again

The sun is the same
In a relative way
But you're older

Shorter of breath
And one day closer to death

Every year is getting shorter
Never seem to find the time

Plans that either come to naught
Or half a page of scribbled lines

Hanging on in quiet desperation
Is the English way

The time is gone
The song is over
Thought I'd something more to say

Home
Home again
I like to be here
When I can

When I come home
Cold and tired
It's good to warm my bones
Beside the fire

Far away
Across the field
Tolling on the iron bell
Calls the faithful to their knees
To hear the softly spoken magic spell...